在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中,徐向前元帅以宽厚待人著称。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,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时期,他都保持着难得的平和心态。即便面对曾经迫害过自己妻子程训宣的人,徐帅也从未打击报复,这份胸襟确实令人敬佩。
然而,就是这样一位宽厚的长者,却对开国中将黄志勇颇有微词,甚至直言不讳地称其为整人专家。这不禁让人好奇,黄志勇究竟做了什么,会让徐帅如此耿耿于怀?
黄志勇1914年出生于江西崇义的一个普通农家。少年时期就投身革命,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,18岁正式参加红军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他主要在红三军团战斗,经历了艰苦卓绝的第三至第五次反围剿战役。
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,在懋功会师后,黄志勇被编入红四方面军,由此与徐向前元帅有了交集。当时红军内部就北上还是南下产生了分歧,作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最终率部南下,这个决定让黄志勇心中产生了不满。
到达陕北后,黄志勇进入抗日红军大学深造。抗战爆发初期,他留在学校担任教员。这一时期,学校内部对批张运动有些扩大化,许多来自红四方面军的干部都受到牵连。黄志勇甚至公开指责过徐向前元帅,这种过激行为让不少同志蒙受不白之冤,也让他自己树敌不少。好在毛泽东主席及时发现并纠正了这一偏差,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恶化。
展开剩余72%整个抗日战争期间,黄志勇主要在后方工作,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才调往冀察热辽军区。最初这个军区隶属于晋察冀军区,但随着张家口被傅作义部队攻占,进出关的通道被切断,冀察热辽军区就划归东北民主联军指挥。
在东北战场上,黄志勇跟随程子华将军转战黑水白山,参与了许多重要战役。在著名的辽沈战役中,那句给程子华发报,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,我只要塔山的经典台词背后,就有作为前方指挥所参谋长的黄志勇的一份功劳。
1948年8月,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成立,程子华任司令员,黄志勇担任参谋长。这个兵团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程黄兵团。他们作为东野的先头部队秘密入关,准备与华北野战军合围傅作义的王牌35军。然而程黄兵团在入关途中擅自攻打密云,暴露了行踪,惊动了傅作义。幸亏华北第二兵团及时将35军围困在新保安,最终将其全歼,才没有造成严重后果。这一擅自行动让毛泽东主席大为震怒,严厉批评了程子华。
衡宝战役后,程子华被调离军队,黄志勇也调任第12兵团兼湖南军区政治部主任。这一时期,他与兵团副司令员韩先楚交往密切。
战争结束后,黄志勇继续在政治工作战线任职,先后担任中南军区工程兵部队政委、中央军委工程兵政委、装甲兵政委等重要职务。1955年授衔时,41岁的黄志勇被授予中将军衔,是当时最年轻的开国中将之一,足见其能力出众。但也正因为年轻气盛,他在工作中难免犯错,比如1968年对徐向前元帅的错误批判。
徐帅一生经历过多次批判和调查,大多都一笑置之,唯独对黄志勇的所作所为记忆深刻。晚年撰写回忆录《历史的回顾》时,徐帅两次提到黄志勇:一次是在抗大时期;另一次是1968年八届十二中全会西北小组讨论时,黄志勇对徐帅进行了不实指责。虽然徐帅没有详述具体内容,但能让宽厚的他如此介怀,可见当时黄志勇的行为确实过分。
1969年,黄志勇升任总政治部副主任,在李德生就任主任前,曾主持总政工作。但在那个特殊年代,他又犯了一些错误,引起不少同志的不满,最终在1972年被撤职。
离职后的黄志勇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往,内心充满愧疚。他找到老战友韩先楚倾诉,希望能得到帮助。韩先楚碍于情面接待了他,但态度十分冷淡,几乎不搭话,黄志勇只得悻悻离去。事后韩先楚对妻子解释:别看他现在这样,当年在延安时,他连徐帅都合不来。要不是看在战友份上,我根本不会见他。
晚年的黄志勇一直低调地生活在北京,1984年正式离休。由于他曾在红四方面军战斗过,有关部门在编写红四方面军战史时也曾征求过他的意见。1988年解放军实行新军衔制时,按照黄志勇开国中将的资历,本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,但因曾受撤职处分,最终只获得二级勋章。
作为离休老干部,黄志勇的生活待遇一直很好。他平静地度过了晚年时光,于2011年在北京逝世,享年97岁。这位经历丰富却又饱受争议的开国中将,最终走完了自己传奇而复杂的一生。
发布于:天津市